不同的超市內,同一款茶飲料價差不小,有些產品價差甚至高達幾元錢。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進貨渠道、經營定位等多種因素造成了茶飲料的巨大價差。商家和消費者都應做到“價比三家”。
不同超市里,同款飲料價差大
市民周洋說,夏天炎熱,外出時總喜歡買茶飲料。前幾天他在紗廠路一家超市買了一瓶康師傅綠茶飲料,售價為3.5元,后來發現這價格比另一家超市同樣的產品貴0.6元。這是普遍現象嗎?
記者昨日走訪了我市多家超市發現,一些夏季熱銷的茶飲料在不同的超市內確實存在差價。如原葉茶清香茉莉茶,在西工區一家大型超市內,售價為每瓶2.5元,而在澗西區一家大型超市卻為2.1元。
市價格監測中心近日發布的茶飲料價格比對信息顯示,我市重點監測的5家大型超市的所售茶飲料,同款產品在不同賣場內最低差價為0.2元,最高差價達3.4元。
多種因素影響產品定價
對此,我市一家超市的負責人張峰說,影響產品定價的因素很多。
首先,超市的進貨渠道不同,價格可能也不同。受此影響,終端的零售價自然千差萬別。
其次,部分超市為吸引客源,會在某一時間段內以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的價格促銷某一種產品,目的在于把消費者吸引過來,帶動其他產品的銷量。這樣也會造成同款商品在不同賣場出現差價。
市物價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超市中銷售的茶飲料,商家有自主定價銷售權。只要商家明碼標價銷售產品,物價部門不會進行干涉。
“價比三家”,商家消費者都需要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在激烈的競爭中,超市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大多數消費者對商品價格極其敏感。即使是幾角錢的差價,也可能引起消費者的取舍。消費者在購買時,“價比三家”得到的是實惠;而對商家而言,能夠做到“價比三家”,為產品合理定價,才能為自身帶來更多客源和利潤。
物價部門提醒,消費者在注意商家是否明碼標價的同時,還應注意一些打折促銷商品是否為臨界商品,保質期到何時截止,以免造成浪費。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