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價計算,一畝糧食地收益不到2000元,一畝大白菜地收益可達5000元。對于上溪鎮寺口陳村菜農賈光華來說,人要生存,生活的選擇題人人都會做,他也不例外。然而,對于種菜,賈光華比別人多了一份“菜情”。
快樂伴著憂傷
故事還得從1984年開始說起。那一年,迫于養家糊口的需要,賈光華開始種植辣椒、茄子、蠶豆等農作物。別看只有一、二畝土地,種起菜來并非一件省心事。除了父親時常跑到地里幫忙外,母親也會抽空過來料理。
那時,不管酷暑或嚴寒,賈光華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田間地頭:除草、綁蔓、澆水、施肥。有時甚至吃個午飯都要端著飯碗從家里走到田間。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看著自己種的菜一天天成長,賈光華覺得吃飯、睡覺都特別香。
快樂總是伴隨著憂傷。盡管享受著種菜樂趣,但一到蔬菜上市時節,賈光華又陷入另一種“哀愁”。剛剛開始種菜那些年,賈光華每天自己騎著自行車,載著幾十公斤重的菜,從上溪到當時城里最早的繡湖菜市場“擺地攤”。在他印象中,最多一次運載了100公斤,行進過程分外艱辛。每當要運輸更多數量的菜時,他就和村里的三、四戶菜農一起租輛“三輪卡”,運費為每包蔬菜1元。
就這樣,賈光華用自行車運了四五年菜,用三輪卡、拖拉機運了六七年,直到2005年買上了貨運小汽車。
引進優質菜品
提起種菜生涯的轉折點,現今已是寺口陳村蔬菜協會會長的賈光華說,大致在2007年,整個村子種菜的農戶開始漸漸多起來。從20多年前的20戶發展到當時的70余戶。也就是在那年,村里成立了蔬菜協會,開始邀請農業專家搞起了“蔬菜課堂”,教授村民如何既能種出“放心菜”又能提高生產效益。同時,村民自身開始大規模引進種植優質品種。
賈光華也是“引領人”之一。2006年,他像往常一樣到農貿市場自產自銷區賣蒲瓜。偶然間,他發現身邊同行的蒲瓜銷路一直不錯,而自己種的蒲瓜銷路并不是那么理想。經過一系列旁敲側擊式的詢問,賈光華得知問題出在了品種方面。可對方只提供種子的來源是金華,更具體的信息一點兒也不愿透露。
來源:義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