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以小農作坊生產為主的茶葉生產模式,面臨著監管范圍廣、難度大等問題。
作為全國第二批30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推進典型示范區之一、我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安溪縣通過科技的注入,為茶葉立起了一道堅固的質量安全網。
農資使用安上“電子眼”
茶農的農藥來源、購買使用情況,如何監管?安溪縣通過一張卡就解決了。新進推行的“農資購買卡”,是安溪縣針對茶葉安全的一項重要創舉。
眼下,有近20萬的安溪茶農手上持有這樣一張卡,卡里錄入著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茶園面積、聯系電話、購藥信息等內容,與安溪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相嫁接,便可實現農資經營單位監管、農資準入申報審批、農資流通報備與追蹤、農資稽查、茶葉病蟲害及防治辦法發布、農資進銷存等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功能。
據安溪縣供銷社副主任詹良德介紹,目前,安溪縣400多個農藥經營網點,已全部安裝電腦、打印機、掃描槍等設備,“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軟件的安裝、調試、技術培訓等工作也已全面完成,茶農只要持“農資購買卡”到任意網點,就能買到質量可靠的放心農藥。
但假如茶農不持卡購買,而是到縣外或在其他地方隨意購買農藥呢?安溪縣農業執法大隊也有秘密武器。安溪縣農茶局副局長陳永忠拿出一個“便攜式數據處理器”向記者介紹,只要它和“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相連接就能進行移動稽查。拿上這臺機器,深入茶農家庭,對準“農資購買卡”一刷,農戶的農藥使用情況就一目了然,對沒有使用購買卡的茶農,就會追查農藥來源,并把其生產的茶葉作為重點檢測對象,促進茶農自覺憑卡購藥。
科學檢測構筑入市安全門
在安溪縣,茶葉進入市場需具備一張通行證,那就是有著四個質量檢測認證和互認標志的合格檢測報告。
這張茶葉入市通行證是怎么出爐的?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福建)的陳磊工程師介紹,在檢測中心,每個茶樣必須經過多個項目和標準的層層“體檢”,前后至少歷經三至五天。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