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通過對近十年來的三次豬周期的回顧,我們發現中長期內疫病和豬周期仍是生豬養殖行業最大的擾動因素,年出欄500~2999頭的養殖場可能是主流養殖規模。高速城鎮化帶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70年代之后農村人口的斷層可能在未來十年造成顯著影響,散養戶在未來十年有望加速退出。
第二,根據我們的測算,大規模企業的擴張帶來行業產能過剩的概率較小。根據對各種規模的養殖戶市場份額歷史變化速度的測算,2015年500頭以下的養殖主體仍占有50%左右的市場份額,另外100頭以下的養殖主體市場份額將下降20%左右,足以保證大規模企業所需的擴張空間。
第三,通過大規模企業的三種模式對比,我們發現在行業較差的時候“公司+農戶”模式的雛鷹農牧的擴張速度更快,在行業較好的時候全自養模式的牧原食品可以擴張速度更快,且享有較高的單位利潤。另外,在產能不會出現過剩的情況下,我們判斷幾種大規模養殖模式仍可以以各自的優勢并行,優勢的關鍵詞是技術管理以及模式。牧原食品盡管承擔較高的擴張成本,但是由于較強的技術管理保障了較高的生產效率,較高的單位盈利可以覆蓋其擴張成本,并保證其規模大于一般行業主體但是小于行業龍頭;溫氏集團和雛鷹農牧以適宜自身的模式仍可以實現持續擴張。
第四,當前中國生豬行業與1980s美國生豬行業較為類似,美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主要受益于合同生產模式的推廣,可類比國內的“公司+農戶”模式。通過smithfieldfoods例證,部分優質生豬養殖企業的高成長性可以獨立于豬周期,具有顯著的長期投資價值。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