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農和紡企,對國家來說,一個是半斤,一個是八兩,哪個也不能少。正因為如此,每當新棉上市時,政府就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權衡各方利益,努力做到既保障棉農的收益,又讓紡織企業有利可圖。但這兩年隨著國內外棉價差越拉越大,棉花臨時收儲、拋儲等政策的正效應已逐漸減小,而負效應開始顯現。
2011年9月以前,國內棉價與國際市場價差大致處于正常區間。自去年9月以后,國際市場棉花價格與國內市場棉花價格拉開距離,差價由1000多元/噸一路上揚。今年上半年,國內外棉花差價一度高達5248元/噸。
如此明顯的價格差,讓利潤微薄的紡織企業對高品質外棉虎視眈眈,一再要求增加配額發放。但一旦增發,國內棉花價格將再受打擊,棉農辛苦勞作了一年,可能會面臨虧本的境地,對棉花種植積極性的打擊極大;而國家耗資600億元收儲的國內棉花,也將面臨虧損拋售局面,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可是,如果配額不增加,國內紡織企業將繼續用著全球最貴的棉花,削弱其全球競爭力,最終結果將是把全球紡織市場拱手相讓給印度、東南亞等國,失去傳統的紡織大國地位,棉花種植產業也將被徹底毀掉。
在國際低價棉的誘惑下,棉花進口配額及其管理已成為各方博弈的焦點。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當前我國棉花產業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已經浮出水面,亟待尋找應對策略和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以臨時收儲價為支撐的棉花價格,讓紡織企業、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以及棉農都處在萬分糾結的狀態。2011年度19800元/噸的臨時收儲價有效地保護了農民利益,避免了賣棉難。據統計,全年收儲量達到313.03萬噸,創歷史紀錄,占當年實際生產量720萬噸的43.5%。實踐表明,盡管這是市場機制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救市對策,但還是非常成功的。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托市政策,雖然2012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了一個百分點,但并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大幅度下滑,保持了植棉面積的相對穩定。但問題是,這一政策并非長效機制,雖然能保護國內棉農和部分棉企的利益,卻難以解決我國紡織行業的困境。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