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還是向南?這或許是今年我市蔬菜產業需要回答的一道選擇題。
來自市農委的統計顯示,今年,作為全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的蔬菜種植面積達37萬畝,比去年增加0.8萬畝。但在蔬菜銷售上,一邊是菜農對辦理蔬菜自產證的“不感冒”,一邊是全市蔬菜對俄出口規模逐年趨穩,面對大量需要外銷的優質蔬菜,我市眾多菜農和合作社開始選擇“向南方”“北菜南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和重視。
“北菜南運”能否成為蔬菜銷售的新渠道,創建一批具有牡丹江特色的綠色蔬菜品牌,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道需要對現有蔬菜產業品牌建設、渠道完善和結構調整進行反思的綜合題目。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供需雙方的共同所求
8月11日,深圳市南山區的一家東北菜館生意火爆,老板趙成龍卻愁眉不展。2003年,趙成龍一家從寧安搬到了深圳,開起了這家不算大的東北菜館。憑借來自東北的新鮮蔬菜以及純正的東北風味,幾年下來,店里的生意越來越火,可他的煩心事也多了起來。
“咱不愁別的,沒有地道的東北菜,怎么也做不出那個東北味兒來。”趙成龍告訴記者,以前,他家的東北菜都是跑長途汽車的親戚幫著從東北捎帶到深圳的。生意一般時,菜還夠用。現在,來他家吃飯的東北人越來越多,每周靠親戚幫帶的蔬菜根本不夠用。“在深圳也能買到東北蔬菜,但是太貴了。一根洗干凈的旱黃瓜,能賣到10元錢。”趙成龍一臉無奈地說。
同日,海林蔬菜村村民馬文濤正在認真地看著工人們在給西紅柿和油豆角打包裝箱,這些蔬菜即將發往南京和上海。“今年我做"北菜南運"的數量,明顯超過了對俄蔬菜出口。”馬文濤是當地遠近知名的蔬菜外銷代理商。他告訴記者,近兩年,他已累計組織外銷蔬菜1000萬公斤,其中三分之二銷往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北菜南運”的收益強于對俄出口,這使他決定今后將更多的精力投向國內市場。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