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赤壁水產部門獲悉,今年,該市水產品養殖面積達23.2萬畝,半年內水產品總量3.85萬噸,預計今年漁業綜合產值可達109500萬元。
今年,赤壁市對全市水產養殖進行科學規劃與正確引導,按照“壯板塊、培特色、強服務”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丘崗漁業,狠抓增殖放流工作,漁業生產形勢、漁民的養殖熱情和經濟效益均達到近十年來的高峰。
前幾年,在常規品種養殖中,大部分養殖戶實行以施肥為主,投飼為輔的養殖模式。今年,該市通過啟動水產科技入戶工程,在水產公益性技術員的推廣與指導下,以馬獅湖漁場4800畝為首,已有90%以上的養殖戶徹底改變養殖模式,全部實行機械投喂顆粒飼料主養優質魚類,套養少量花白鰱。這一模式的改變大大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促進了該市水產產業化的進程。
同時,特種養殖加速發展。其中,西涼湖為主的螃蟹養殖,全市養蟹總面積5萬畝,年產量達1000噸;以柳山湖鎮為中心,輻射余家橋、車埠、滄湖的網箱養鱔,養鱔網箱達8.5萬口,產量達2900噸;車埠鎮老河的鮰魚網箱養殖,網箱達 66口,年產量100噸,創產值100萬元,獲純利潤20萬元,填補了全市過去鮰魚網箱養殖的空白。
在赤壁,已形成五大養殖小區:以柳山鎮臘里山村為中心的無公害養鱔示范區;以泉口湖為中心的萬畝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示范區;以車埠的芙蓉村為中心的蝦稻連作示范區;以滄湖開發區為中心的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區;新城區沿京廣鐵路的休閑漁業示范區。(羅小民, 余東海)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