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日宣布發(fā)現多款日本產的初生嬰兒奶粉碘含量不足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10日公布再次發(fā)現包括明治、和光堂和森永在內的四款嬰兒配方奶粉碘含量較低,可能影響嬰兒的甲狀腺功能。當奶粉代購遭遇食品安全事件,中國消費者就只能“自認倒霉”嗎?
香港特區(qū)政府食物及衛(wèi)生局局長高永文8日表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自今年5月起陸續(xù)抽驗市面出售的嬰兒配方奶粉,發(fā)現6個樣本的碘含量低于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要求。其中,和光堂及森永的兩款適合0至9個月大初生嬰兒的奶粉,碘含量分別只有1.2微克/100千卡和2.4微克/100千卡,若按照奶粉罐上標簽建議的喂奶量喂食嬰兒,嬰兒的碘攝取量不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每公斤體重15微克的攝取量的三分之一。
“三聚氰胺”事件爆發(fā)后,洋奶粉占據八成國內奶粉市場份額,而近年來洋奶粉頻頻調價,加上包括美贊臣“金屬門”等在內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讓不少中國媽媽選擇原產國代購的渠道降低成本。可是由于從海外代購的奶粉到手時往往已經過“多重轉手”,多數賣家也不提供購買小票等各種原始購買證明,想要退貨乃至維權往往“難于上青天”。
而在原產國對產品進行召回過程中,其在中國的子公司更是往往以相關產品在國內并無銷售、產品銷售渠道不同等為由拒絕代理退貨,讓消費者只能“自認倒霉”。國內無銷售就退貨無門?渠道不同就不予理睬?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溝通再遠,能遠過消費者為了幾件產品遠赴萬里之外維權?跨國企業(yè)的內部溝通機制不暢恐怕并非主因,更多時候,這些動輒在中國“想漲就漲”的牛氣企業(yè)還是缺少了把消費者真正作為上帝的那份心。
(記者周蕊)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