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這是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甲殼動物學家劉瑞玉院士的人生格言。人生90載,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臨終前捐出百萬存款設基金獎掖后進;科研60多年,他孜孜不倦,首次搞清了中國對蝦生活史,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讓對蝦這一海洋美味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帶來巨大經濟效益。2012 年7月16日他與世長辭。“他這一生完全獻身科研事業,所有的精力和研究都放在海洋科研上了。”老同事、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王永良深情憶故人。
劉瑞玉1922年11月4日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一個民族資本家家庭。19歲高中畢業后,他被兩所大學錄取,最終選擇了輔仁大學生物系。1949年全國解放后,劉瑞玉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助理員。1950年,劉瑞玉等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員隨張璽教授,連同全部圖書儀器標本都遷來青島,成為海洋生物研究室(當時隸屬于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獨立為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前身)的骨干力量。正是在青島這片沃土,劉瑞玉開始了他為之終生奮斗的海洋科研事業。
60多年的潛心研究,劉瑞玉院士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組織完成了多項國家、國際重要海洋學及生物資源調查研究,甲殼動物分類區系和蝦類增養殖研究項目,發現多個甲殼動物新種、屬;首次發現了黃海深水區冷水性動物群落占絕對優勢,淺水區夏秋高溫季節成為一些暖水種向北方擴布的“走廊”,形成獨特分布格局和資源優勢;組織完成了全國和山東省海岸帶資源綜合調查,其開發方案,促進了海水增養殖生產發展;2008 年,他主編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正式出版,被國際同行譽為里程碑式的專著……
其中最顯著的貢獻之一即他首次搞清了對蝦生活史和繁殖特點,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這一研究也讓老百姓的餐桌上也能時常吃到這種營養豐富的食品。該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