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金東升從所供職的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的一個小糧站抽身離開,僵化的管理體制,以及經營利潤的日益走低,是他離開的主要原因。不過,他并不舍得離開自己已經從事了10余年的糧食行業。依靠自己在糧食經營方面積累多年的經驗,金東升開始自主創業。如今,他的糧食倉儲能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9億斤。
“十六大”以來的10年間,我國的糧食總產量不斷躍升,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推向深入。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鼓勵多種所有制主體尤其是民營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這些主體的參與,不但增加了市場的活力,更為糧食市場化的推進積累了豐富經驗。金東升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這些年,國內的糧食行情特別好,這給了我們貿易企業許多機會。”金東升也承認,自己正因為搭上了國家改革糧食流通體制的大船,才能走上致富捷徑。
如果說2001年,國內糧食購銷市場實現局部開放;那么2004年,國內糧食購銷市場則全面放開。當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頒布,將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推向深入,國內糧食流通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要求的那樣,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保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利益,維護糧食正常流通秩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收購政策是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正是依照上述精神,我國自2005年開始實施以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自此,以中儲糧為首的國家三級糧食儲備體系、國家糧食批發市場體系以及農發行,通力合作,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大局,護農增收,維護消費者利益。
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讓許多農民看到了種糧的實惠。200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新市鎮臨川村的種糧大戶陶功臣從父輩手中接過農場。2011年,他的種糧收入達到了55萬元。
與此同時,我國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開始轉變經營機制,帶頭執行國家糧食政策,發揮糧食流通主渠道作用。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