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舉辦的北京國際茶葉評比大賽上,產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的伍家臺貢茶,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捧得此次比賽的金獎。據悉,這是繼伍家臺貢茶綠針榮獲2004年“楚林杯”金獎和2006年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之后,伍家臺貢茶再次獲得國家級茶葉評比大賽的頂級獎項。
宣恩縣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工業企業少,幾乎沒有污染,而且由于茶園處于山腰中、下部,森林土壤中有機養分水流經園中自然肥培茶園。茶農歷來重視農家有機肥的施入,保證了茶園多元素養分的需求。這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利于茶樹健旺生長,更利于茶葉中芳香物質氨基酸等成分合成和積累,為宣恩伍家臺貢茶提供了優質的鮮葉原料,加上傳統工藝和現代茶葉加工技術,造就了伍家臺貢茶獨特品質特征。
伍家臺茶葉于乾隆四十九年間得到乾隆皇帝賜匾“皇恩寵錫”而名揚天下,故為伍家臺貢茶。據宣恩縣志記載:“碧翠銀毫,獻宮庭御案,贊不絕口,得寵御賜《皇恩寵錫》金(字)匾,并由地方官員旗鑼鼓傘送到伍家臺貢茶創始人伍昌臣家中,供奉于中堂。伍氏子孫,世代相傳,迄今已兩百多年”。據了解,早在1247年前,唐朝陸羽著《茶經》,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不僅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伍家臺貢茶的生產工藝也有嚴格技術規范。采用無性繁殖,扦插方法培育茶苗,春秋兩季栽培,按照雙條錯位栽植方式種植,大行行距60cm,小行株行距為30cm×30cm。根據茶樹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適當的修剪方法。覆蓋度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的空隙。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施肥深度20cm以上,餅肥施用量單位面積200kg~400kg或者農家有機肥施用量單位面積1000kg~2000kg。追肥在茶葉開采前15天~30天開溝施入,純氮肥施用量單位面積每次不超過15kg,年總用量單位面積小于60kg。嚴禁使用人工合成農藥。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治手段進行茶園病蟲防治。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