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拿得出手的酒,到底需要多少雪花銀?
“至少也要上千吧!”主要經銷茅臺和五糧液的北京市鑫源商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瑞在接受采訪時感嘆說,“高端白酒價格十年里一路狂奔,僅從去年5月到今年1月,價格每月漲個百八十元。”十年來,高端白酒如同登上了一桌永不散席的盛宴,無論經濟環境如何,市場波動如何,白酒消費一直都是沒有最貴,只有更貴。(8月14日《中國經濟周刊》)
酒是好東西。酒是液態的火焰。無酒不歡,無酒不成席。古人云,煮酒論英雄。再好的宴席,沒有酒,也算不上酣暢淋漓。從古至今,酒就與眾不同,附著其上的歷史淵源、人物故事、地理典故、年份傳說都無一不與其身價緊密相連。在一些宴飲場合,與其說喝的是酒,不如說喝的是文化。
喝酒的人會說,要喝就喝好酒。市場的邏輯是,有需求就會有好酒:價格超好的酒。有逐利的沖動,更多企業就會選擇推出高端品牌,試水“天價”市場。造酒就是供人喝的。從酒廠的市場行為也可看出,價格再高的酒也有人源源不斷地買走,且早已形成熱銷的盛景。那么,誰是消費這些酒的主體人群?
眾所周知,高檔白酒早已成為特殊消費品,承載著本土的禮品文化。這也不是什么秘密:與喝酒人的身份與財力相匹配,政府與企業正是中高端白酒消費的主力軍。白酒市場之所以非常特殊,價格越高的酒之所以賣得越好,因為白酒能在人際交往中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天價”白酒是拿得出手的禮品,品牌響亮,送禮才有面子。而正因為市場買賬,一些酒廠要把白酒這種入口的東西做成一種收藏品,要把白酒這種一般的消費品做成奢侈品。種種非理性的酒醉般的游戲,更加有力地印證著這句話:買酒的不喝酒,喝酒的不買酒。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