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蜿蜒的小路,記者來到南京浦口區石橋鎮的赭洛山茶葉專業合作社。上千畝茶園生機勃勃,“今年產量是6000斤,銷售額將近2000萬元。”合作社理事長張宴志撫摸著新抽枝的茶樹告訴記者。
從一無所有的創業,在絕境中跌倒后爬起,到成功孕育良種,創建品牌,成就了張宴志這個當代茶農的“新茶經”。
出生在浦口林場的張晏志,初中沒畢業就進入林場工作。由于林場經營不善,1996年,28歲的張宴志毅然決心承包林場種茶。“當時沒有資金,只好借了3萬元高利貸。”
用這筆資金,張宴志特地從杭州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引進了茶苗。但卻被茶葉專家潑了盆冷水,“你太魯莽了!這個品種抗旱能力弱,在這邊很難生長。”偏不信邪的張宴志絞盡腦汁,想出了一種“雙行低槽挑摘”技術,將茶樹種植在兩個壟之間的低槽里,當年茶樹的成活率就達到了75%。但是,由于茶樹6年才進入盛產期,到1997年底張宴志已累計負債8萬元。
1998年的春天,看著一顆顆嫩芽初綻,這次可以連本帶息還掉欠債了。張宴志笑逐顏開。沒想到,采摘前3日,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把茶葉凍爛了。他欲哭無淚……
“天無絕人之路!”倔強的張宴志主動拜訪了幾個債主,用最大的誠意取得債主的諒解,“部分還款得以順延,不能順延的想方設法先還上。”當年,他將僅存的一些茶葉送到南京市農委評比,意外得到了南京市地方名茶金獎。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999年茶葉上市時,由于質量高,價格高出一般茶葉一倍。張宴志還清貸款而且稍有盈余。他懷揣著更大的夢想,在政府關心支持下,以信用為擔保貸款2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新建起了500畝良種茶核心園。
茶園內,隔幾十米就有一臺縮小型的“風車”在隨風緩緩轉頁。“這是自動防霜風扇。”張宴志介紹說,這100多臺“防霜扇”是花了近200萬元從日本引進,能防止早春和初秋的晚霜毀壞茶樹。在科技投入與創新上,張宴志總是先人一步。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