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山東省科技廳委托,山東省教育廳日前組織專家,對青島農業大學教授鄢洪海主持的山東省科技發展項目“花生新葉斑病災變機制及無公害控制技術研究”課題進行了驗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課題整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在花生葉腐病病原學研究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花生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年均總產1435萬噸,單產、總產均居世界之首。然而,近年來,以花生網斑病、黑斑病和花生葉腐病為代表的新葉斑病災害日益嚴重,造成花生減產在30%以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雖然花生新葉斑病成為國內外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但由于其復雜的發生規律以及花生安全、綠色無公害的生產要求,對于病害控制仍缺乏有效辦法。
鄢洪海帶領課題組,經過三年的研究和試驗,采用品種抗性鑒定與利用、病原菌致病性分化測定、抗病生理與遺傳分析和層析分離純化等方法,對花生新葉斑病成災機理作進一步分析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明確了花生葉腐病病原及四種絲核菌病害病原間的相互關系,明確了幾種病害近年來持續嚴重發生的主要原因和病菌的致病性特點,獲得了有生物防治潛能的菌株、良好控制效果的藥劑和免疫作用的誘導子以及高效防治作用的復配制劑,以此建立了該類病害的防治技術體系。
據悉,該課題組創制出了高效低毒控制花生黑斑病和網斑病的制劑,其中控制網斑病的制劑,防效高達71.7%,增產17.6%;用于防治花生黑斑病的制劑,防效最高達83.1%,增產20.5%。他們還制定出花生主要葉斑病綜合防治技術規程,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鑒定會上,相關專家表示,該項目系統研究了花生絲核菌病害及相關葉斑病災變機制和關鍵控制技術,對花生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生產指導意義;研究明確了花生葉腐病病原及分類地位,揭示了花生上四種絲核菌病害之間的病原學關系;闡述了花生黑斑病菌致病機制和網斑病抗性生理基礎。項目研究篩選到能對花生黑斑病和網斑病有明顯控制作用和對花生生長有促進作用的am真菌,篩選出5個高抗葉斑病品種,因此專家建議加大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廣力度。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