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記者途經(jīng)威遠縣嚴陵鎮(zhèn)雙柏村九組時,發(fā)現(xiàn)約兩畝地里居然種了11個品種,記者以為這是11戶村民的,一打聽才知道,這些全是村民宋志彬一家人的。
“這樣種有什么好處?收入高市場好嘛!”見記者感興趣,宋志彬娓娓道來。他說,以前自己也是整塊地只種一兩個品種,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產(chǎn)量就多,只能靠商販來地里收購,有時候比市場價低一半還多。如果自己挑到街上去賣,往往是產(chǎn)品剛上市時價錢好一點,隨著收獲旺季的到來,價錢也隨之回落,“芹菜賣過四五角一斤,花菜一兩角錢一斤。這么低了都賣不完,有時候還會把菜倒掉。”
他邊賣邊琢磨:大批量上市受制約,如果多種幾個品種、每個品種只種一點是不是要好賣些?6年前,宋志彬在自家兩畝地里分段劃廂,種上了辣椒、西紅柿、三月瓜、豇豆、茄子等多個品種。
種植期間,他盡量比別人早一季播種;品種安排上,他將高稈作物和矮稈作物搭配種植,以免影響陽光照射和生長空間。比如,一廂豇豆搭配一廂辣椒,一廂四季豆搭配一廂花菜。“豇豆和四季豆都屬于高稈作物,花菜屬矮稈作物,相互讓出了空間,增強了通透和光照,減少病蟲害,提高品質(zhì)。”
在上市時,宋志斌先賣花菜,然后是四季豆、豇豆、辣椒等,他幾乎每天都有菜賣,而每一種菜都不多。因為比別人早一個季節(jié),打了個時間差,他的蔬菜價錢自然要比旺季價格每斤高上幾角甚至一元錢。
“別人的菜大量上市價錢往下跌的時候,我的菜都賣完了。”宋志彬說,多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輪作。“今年這廂地種辣椒,明年這廂地就換種豇豆或是其他作物。不讓殘留的病菌危害下一季同類作物,能有效提高產(chǎn)量和蔬菜的品質(zhì)。我這兩畝地,近6年來每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以上是網(wǎng)絡(luò)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