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普蘭店市星臺鎮,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蔬菜大棚,這些現代化的設施農業如今已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從20年前全鎮僅有的一座大棚,到如今全鎮大棚數量已超過1萬座,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現代設施農業的福祉:一個棚年均收入4萬元,總收入4億多元,全鎮人均年收入增加9000元。
1984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孫屯村一個名叫孫玉成的中年農民在自家承包田里,建起了普蘭店市鄉村第一個日光溫室大棚,并栽上黃瓜和西紅柿,元旦、春節期間運到城里賣,城里人搶著買。孫玉成一下子收入三四千元,比種地增加收入十幾倍。附近農民一看這是生財道,便主動建大棚,鎮村領導因勢利導,孫屯村很快在全鎮率先建起50座蔬菜大棚,帶動全鎮建大棚100多座。打這時候起,星臺鎮大棚蔬菜就成了普蘭店市最早的“城市菜籃子”供給地。
20多年來,大棚生產一直是星臺鎮農民收入的“定海針”和“綠色經濟”的軸心。葡萄溝村有950戶農民,經營1700座果菜大棚。村民楊峰的兩座大棚主栽品種為茄子和小西紅柿,每年收入不少于10萬元。大棚收入全村人均達到3萬元。全國勞動模范、村黨總支書記吳立興介紹,全村大棚大都使用沼氣發酵肥、生物除蟲防病,大棚產的果菜獲得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被大連市評為農業標準示范區。
從去年開始,這個鎮對大棚發展進行總體布局,優化品種,提高技術,大棚建設實施“三化”:標準化、現代化、科技化。到今年春天,全鎮設施農業已發展到3萬多畝、1萬多座大棚。其中,新建每個占地400畝大棚區4個、村級20座大棚以上小區160個。通過引資,大連白云集團在張屯村投資興建“星臺白云都市現代農業園”,并幫助帶動張屯村百座大棚小區建設,座座大棚當年都已見了效益。
為了全鎮現代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鎮政府統一進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技術指導,建成的大棚和原有改造的大棚,全部采取科技防治病蟲害,推廣優質品種,生產出來的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棚菜遠近馳名。如今,全鎮年產新鮮蔬菜8萬噸,已成為普蘭店市(普灣新區)最大的棚菜生產基地,也是我市鄉鎮最大的“菜籃子”供應地。
來源:大連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