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上漲不僅源于自然災害,背后還有國際間利益博弈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說,自然災害只是加快了糧價上漲速度和波動幅度
去年以來,伴隨著極端天氣頻現,全球糧價“高燒”。2011年,糧食價格平均上漲4.8%,其中小麥價格幾乎翻番。今年,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和出口國發生嚴重旱災,美國、巴西、加拿大的大豆、玉米、小麥均減產,尤其美國發生了近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預計今年玉米產量只有2.738億噸,為2006/2007年度以來最低;南非、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也受干旱影響,產量不同程度下降,因此今年以來大豆價格已上漲25%。上周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55種糧價指數顯示,7月份漲了6.2%。
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短期內可能不會中止,據日本氣象廳上周發布的研究報告,厄爾尼諾現象正在重現,隨著它的不斷增強,印度、東南亞可能出現干旱,影響水稻生產。
糧食供應緊張和某些國家的如意算盤
由于石油價格持續在高位徘徊,將糧食轉化為乙醇做生物燃料有利可圖。美國和巴西這兩個世界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近幾年加快了生物燃料開發進程。目前,美國每年有40%的玉米用于生產乙醇,僅此一項就減少玉米年出口1億多噸。巴西則將越來越多土地拿來種甘蔗作為生產乙醇的原料,2003至2010年,甘蔗種植面積增加了400萬公頃,而大豆等的種植面積增長緩慢,糧食出口增幅受限。
美國等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將大量土地和糧食用來生產燃料,既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減輕碳排放壓力,同時又可借糧食出口減少來增強自己在國際糧食貿易格局中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從全球糧價上漲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由此而言,糧價上漲不僅源于自然災害,背后還有國際間利益博弈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說,自然災害只是加快了糧價上漲速度和波動幅度。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