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益海嘉里集團宣布旗下的金龍魚花生油漲價8%,魯花集團、中糧集團緊隨其后調高價格。最近國家發改委兩次約談食用油巨頭,要求從8月15日開始,定期報送食用油出廠價、批發價和零售價。
真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一兩個月拉高cpi的蔬菜剛見回落,那廂食用油又嚷著漲價,“聰明”的油企真會“見縫插針”,為何選擇此時調價?一位油企負責人泄露了“天機”,近段時間cpi走低,這時漲價不再敏感。在我看來,乘cpi回落偷偷摸摸漲價既不光明磊落,又不公正厚道,還缺乏社會責任擔當。
近年來食用油動輒就鼓噪漲價,據報道,2010年11月,國家發改委曾對食用油發出“限價令”,2011年初,發改委又專門約談金龍魚、福臨門等企業,但這些措施難以阻擋油企漲價,同年8月,金龍魚率先充當“出頭鳥”宣布調高豆油、菜油、調和油市場零售價。今年4月,發改委再次約談相關油企要求穩定價格,但同樣是“空談”,金龍魚、福臨門等生產商又一次提價,漲幅平均達到8%,可見不給力的“約談”很難約束油企的漲價沖動。
食用油提價借口無外乎是老掉牙的“成本論”,因為原料漲價導致成本上升,油企虧損,所以要調價。“成本論”看似有“說服力”,實則缺乏數據支撐,花生、大豆、油菜子等榨油原料到底漲了多少?公眾很難見到權威數據。但據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兩年來花生油累計漲價40%,請問花生漲幅是否與此比肩?況且原料有漲有跌是家常便飯,而成品油的價格常態是漲價易降價難。還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食用油提價多采取“化整為零”手段,一會兒漲花生油;一會兒漲菜油;一會兒漲調和油,或“打一槍換個地方”,今天甲城市漲;明天乙城市漲,轉移公眾視線,但漲價的疊加效應無疑相當兇猛。
據分析,目前食用油漲價只是序曲,國慶、中秋節前更大規模的提價將來臨,這將全面拉動餐飲、食品等下游企業跟風漲價,助推cpi走高。面對油企“獅子大開口”,約談不是靈丹妙藥,須有硬招嚴格控制,比如對油企嚷嚷的“虧損”,是真是假需要進行嚴格的財務審計。必要時應舉行價格聽證,雖然調價屬企業“自主權”和市場行為,但食用油牽涉家家戶戶民生利益,聽取百姓意見非常必要,不該缺失。(尹衛國)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