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西州在充分借鑒“梅隴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三產拉動型”、“轉產轉業型”、“反租倒包型”和“企業帶動型”等多種特色鮮明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涌現出了三產效益明顯的納爾宗村、佐隴村、智玉村等為代表的合作社,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生格鄉緊緊抓住煤田規模開采和縣域經濟飛速發展的有利時機,以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為契機,把生態畜牧業建設和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將全鄉四個村273戶入社牧戶的2011和2012年草原補獎資金按現金入股、按股分紅的方式入股,共同投資、聯合發展第三產業,在縣城交通要道建設一處集餐飲、住宿、洗浴、辦公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樓,預計9月底前可完成主體工程。這種三產聯合型的建設模式,不僅增加了合作社成員股份份額,而且拓寬了牧民增收渠道,豐富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發展三產的建設形式。
快爾瑪鄉納爾宗村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載體,動員牧戶將草場承包經營權和牲畜作價入股,著力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合作社將原來39群牲畜整合為15群,羊母畜比例達到82.5%,牛母畜比例達到75%,畜群結構明顯優化;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僅2011年就完成減畜3636個羊單位,載畜量趨于合理,有效地緩解了草場放牧壓力;先后投資165萬元,在縣城投資購買了停車場,并開辦了民族服飾加工廠、摩托車修理鋪等,極大地提高了牧戶收入。2011年合作社成員人均純收入一舉突破了萬元大關,達到了10076.93元,比上年增長45.46%,比全縣牧民人均收入高出2687.93元。
來源:青海省草原監理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