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然而,食品安全年年在喊,卻年年都在出問題。
食品安全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社會議題之一,也成為老百姓最為關切的要事之一。然而,專家、學者、官員抑或是商家,對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卻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招數。有的認為最好是回到過去那種統購統銷的公社模式,有的認為公社模式不如市場模式的高效率,有的認為市場模式往往是擾亂市場的罪魁禍首……
人們不禁要問,在當今糧油食品領域的市場化運營之中,除了國家有關部門開會議、發文件、抓監管等行政手段外,究竟還能不能通過市場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此間,由北京“大由糧品”聯手黑龍江省部分地方政府及中國綠色農業聯盟共同推出的從田間至餐桌“基地直供”模式證明,行政與市場手段相結合,實現“原產地規劃保護+農業合作社標準化生產+專業公司封閉式流通”,就是解決好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東北是我國的大糧倉,尤其是黑龍江,更是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當地一些優質主糧、雜糧在全國甚至全球都享有盛名。比如五常的稻花香2號大米,就因當地日照、溫差、水質、土質等非同一般,而使其香飄華夏,也由此導致全國多地都沖著五常牌子造假賣假,坑害了消費者不說,還害苦了五常的廣大農民,當地稻谷曾一度從過去的幾塊錢一斤陡降為幾毛錢一斤,損失數億元。
人們擔憂,這種純市場化運營管理方式,怎能讓消費者放心,讓農民群眾滿意?
但凡有社會責任感的官員和商家,均不應袖手旁觀。正如昔日心學大師王陽明倡導“致良知”以圖教化大眾一樣,我們一方面應該致力于提升人們堅守商德的自覺性,一方面還應創新工作思路,通過設計行之有效的運營機制和模式,讓這種新機制新模式既能發揮行政的力量,又能凝聚市場的力量,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