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城沿高速路抵達長壽湖出口,前行不到兩公里的車窗外,就是漫山遍野的柑橘樹,它們可不是本地土著,而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外來客。如今,經過5年的悉心培育,這些遠渡重洋的客人們,已在長壽區現代農業種植園內落戶安家,并每年為這里的農戶們帶來了近萬元的收入。
農戶們像城里人一樣上班
今年60歲的劉宗學,在4年前一直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那時候,我每天和老伴就是在自己的一畝多地里,種點糧食生活。”可4年后,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到現代農業種植園內上班,卻成為了劉宗學如今的新工作。
“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上一天半就可以拿35元工資,一年如果上滿300天,還能拿到千多元的年終獎。”現在,劉宗學一個人,就能為家里帶來近萬元的收入,“在前些年,就靠我那點莊稼,我是想都不敢想。”
長壽區區委副書記韓樹明介紹,在長壽現代農業園區內,和劉宗學一樣“上班”的農戶已達到1.6萬人。而在他們上班前,都接受了園區的免費農技培訓,技術水平高、產品符合要求的農業工人還得到了綠色證書,從此他們的收入就與自己的技術水平聯系在一起。
來自今年4月份的調查顯示,去年現代農業全覆蓋區域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7909元,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7897元高出了10012元,是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
新興生物技術為果樹防蟲
樹枝上的黃色紙板,樹干上掛著的白袋子,是園區內每棵果樹的必備裝備。它們的作用是什么?長壽區農委主任張國軒揭開了謎底。原來它們都是新興的生物防蟲技術,黃板用來粘侵蝕水果的果蠅,而白袋子里,裝著一種專吃紅蜘蛛的螨蟲,它們的使用,讓這些果樹徹底告別了農藥。
張國軒說,發展效益農業,現代科技是重要保障。為此,長壽區不僅采取集中成片的機械化改土、無病毒容器苗、規范化栽植,還在園區內積極推廣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捕食螨等生態環保的防蟲技術,開展物聯網試點建設,實時監控氣候變化和果園生長情況,確保果品質量。
同時,園區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按照“首席專家+創新團隊+協作單位”的組織模式,提升農業科技推廣組織化、系統化和科學化水平。現在農業園區內的每一塊產業基地都由一名高級職稱以上的農業專家掛名,定期不定期進行技術指導。
來源:重慶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