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雙反”調查引發市場波動,雖然業內對此看法不一,但相關個股紛紛正面反應,而以張裕a、通葡股份、莫高股份為主的數家國產葡萄酒上市公司股價悉數上揚。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場競爭中,進口洋酒憑借自身優勢往往處于有利位置,此次消息的確對相關個股造成利好。不過實質性影響仍有待觀察,同時,此次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進口葡萄酒代理商的業績。
現狀:進口葡萄酒成本優勢明顯
中國酒業協會日前宣布已上書商務部,以歐盟的補貼傷害了中國國內葡萄酒廠家為由,要求調查歐盟企業是否以不公平的折扣在中國傾銷葡萄酒并獲得了政府的非法補貼。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指出,有充分證據表明,歐盟為葡萄酒產業提供了大量的補貼,這些補貼使中國葡萄酒在同歐盟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面臨極為不利的地位。“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已經顯現出巨大的潛力,歐盟葡萄酒企業正以低于成本的售價向中國出口葡萄酒。”中國酒業協會給出的數據顯示,隨著中國消費者財富的增多,近年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數量急劇增長,今年第一季度,自歐盟進口葡萄酒數量達到41698千升,同比增長23.98%;其中2升以下產品41191千升,所占中國市場份額上升到14.76%。
成都本地一家酒莊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般進口葡萄酒的原價差不多2歐元,折合人民幣也不超過20元,加運費平均每瓶2元,加上稅款后的到岸成本為30元左右,加上經銷商自身的成本,每瓶酒售前成本約32元,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同時,作為傳統的葡萄酒產地,歐盟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檢測已經很成熟,這寫都使得進口酒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優勢。”
影響:國產葡萄酒難言獲益
“實際上,幾乎所有中國葡萄酒企業都強烈感受到了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的沖擊,經營狀況、經營業績和國內市場份額下滑嚴重。張裕a上半年營業收入30.13億元,同比跌2.51%;通葡股份營業利潤-376.7萬元,同比下降105.61%。”王祖明表示到。
來源:四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