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不再是初級農產品價格飛漲的唯一原因,農產品市場的金融化也是重要原因……本世紀頭10年,美國農產品市場上80%的參與者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他們為避免價格起伏而簽署長期合同。其余20%是投機者,整個市場基本運行良好。從2004年到2005年起,這一比例逐漸發生了逆轉,以致目前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中有85%是投機者。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學家比凱蒂
伴隨著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年的糧食危機同樣令人記憶猶新。無獨有偶,在當下歐債危機拖累著全球經濟前進步伐的同時,一些世界重要糧食產區的歉收消息正在轉變為人們心頭的陰云--糧食危機是否會再次伴隨金融危機到來?作為人口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一直處在“緊平衡”狀態之下的中國,又會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
國外機構與媒體持續警告:
糧食危機或將重演
本月上旬,路透社的一篇題為《美國干旱和糧價上漲加劇對爆發新危機的恐慌》的文章吸引了各方的注意,文章認為:
全球對2008年糧食危機可能重演的恐慌升級。有數據顯示,7月份全球食品價格上漲6%,進口商則紛紛搶購萎縮的美國谷物,把糧價推向新高。
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已經使這些作物收成銳減。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人們提防4年前加劇價格上漲的進口禁令、關稅和搶購潮再度出現。
糧農組織資深經濟學家、糧食分析家阿卜杜勒-禮薩·阿巴西安表示:“2007年和2008年發生的情況有可能重演。”
他說:“有人估計這回我們不會實施糟糕的政策,通過限制手段干預市場;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會看到像2007年和2008年那么嚴重的情況。但是,如果這些政策再度出現,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到目前為止,多數政府都沒有采取貿易干預。俄羅斯副總理阿爾卡季·德沃爾科維奇認為,沒有理由像俄羅斯2010年采取的措施那樣禁止小麥出口,但是他沒有排除在2012年年底之后實施保護性出口關稅的可能性。
阿巴西安還說,充足的大米供給、遲滯的經濟增長和相對較低的油價或許有助于緩和價格的上升。
2007年和2008年,高油價、對生物燃料的更多使用、壞天氣、高漲的谷物期貨市場以及限制性的出口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升糧價,在埃及、喀麥隆和海地等國激起抗議。
來源:半月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