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水環境安全受到高度重視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在擔心:我們能否喝上安全的飲用水?
保證飲用水安全,需要有相關標準跟上。從7月1日起,我國已頒布5年之久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開始強制執行。
新標準強制執行后,我們的飲用水是否就能真正做到安全?7月上旬,由綠家園主辦的“飲水安全”專家與媒體對話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會上,飲水安全問題成為所有與會者關注的焦點。
飲用水新國標實施被什么拖了后腿?
一方面是各地檢測能力在5年過渡期后依然存在不足,另一方面,飲用水安全的保障資金嚴重不足,也導致了新標準實施的推遲
1985年,衛生部發布了我國首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1985),包括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細菌學指標、放射性指標等四大類共35項,其中有機項目只有4項,符合當時水污染主要是無機污染的現實。
隨著水質變化和污染種類日益復雜,2006年12月,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下稱“新標準”)和13項生活飲用水衛生檢驗方法國家標準,于2007年7月1日起實施。
這是21年來我國首次對1985年發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1985)進行的修訂,規定指標由原標準的35項增至106項。也就是說,使用長達20多年的生活飲用水“舊標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飲用水‘新標準’已基本與國際標準相吻合。”在綠家園主辦的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發展中心飲用水產業委員會主任李復興指出,“新標準”最大的特點是與國外標準接軌,農村飲水標準與城市飲水標準接軌。
早在2007年6月30日,衛生部衛生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張成玉就曾公開表示,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飲用水“新標準”,其中部分指標的實施日期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情況確定,全部指標最遲于2012年7月1日實施。
然而實際情況卻令人失望。
來源:中國環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