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家對釀造與配制的醬油、食醋標準進行了區分修訂之后,釀造與配制料酒標準也有待重新進行區分和修訂。
“料酒行業的釀造和配制標準早該分清楚了,釀造料酒和配制料酒兩種料酒工藝、質量完全不同,價格上區別也非常大。”中國釀酒工業協會黃酒分會秘書長沈振昌說,去年接連爆出的“勾兌陳醋”和“化學醬油”等事件,將關注食品安全的目光引向了調味品領域的釀造和配制之爭。“現行料酒標準定義模糊,使料酒市場出現了一些亂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料酒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悉,今年4月開始質檢總局等七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的酒類產品打假專項集中行動中,配制料酒質量問題尤為突出。許多低檔料酒生產企業冒充高品質產品,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
根據2007年商務部發布的《調味料酒》行業標準,市場上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料酒,分別是用原釀黃酒制成的“釀造料酒”,用部分黃酒添加食用酒精制成的料酒和完全用酒精和水勾兌而成的料酒,后兩者都屬于“配制料酒”。沈振昌說,釀造料酒從釀造到成品至少要3年,由于是用陶缸和陶壇釀造,一噸酒需要4平方米的場地;而配制料酒的工序只有勾兌和過濾,勾兌過程只需要幾分鐘,根本不受場地的限制。這導致兩者之間的成本相差很大,釀造料酒的成本是勾兌料酒的5—10倍。紹興是全國最大的黃酒生產地,配制料酒的充斥市場使得很多傳統的黃酒釀造企業陷入困境。當地一家小型黃酒釀造廠的負責人表示:“勾兌料酒只要有酒精、水和各種添加劑,幾分鐘就能完成整個生產過程。”
業內人士呼吁,應該借鑒醬油和食醋的做法,重新審定料酒標準,將釀造料酒和配制料酒進行區別。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中國烹協名廚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炳義認為,2007年公布《調味料酒》行業標準時,食品添加劑安全問題還沒有現在這樣引起各方重視,在目前嚴格規范食品添加劑的環境下,有關行業標準應將易發生食品添加劑安全隱患的勾兌料酒和不含或少含食品添加劑的發酵料酒區分開來,以方便消費者辨識。沈振昌說,“一方面,從標準上應該把釀造的跟配制的分清楚;另一方面,即便是配制的料酒也要有嚴格規定的國家標準,不能任由配制企業無限制地用酒精、色素、香精等勾兌。”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