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國際原油市場的“愛”一次比一次深,卻一次比一次傷得狠!2011年,多進口了1500萬噸原油,中國多付出近900億美元!2012年上半年,在國際油價僅上漲不足2%的情況下,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煉油業務分別巨虧233億元和185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因原油市場定價權缺失而滋生的“亞洲溢價”,每年吞噬中國數以百億的寶貴財富。定價權缺失,已成為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
在94%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離不開衍生品工具的今天,石油巨頭何時才能駛入“期貨”這個溫暖的避風港灣?
即將重啟的原油期貨被各方寄予了厚望。它在技術銜接、保稅交割、貨幣兌換等諸多領域都將帶來一系列創新。肩負起中國金融改革重任的原油期貨,上市的戰略意義遠遠超過品種本身。
中石化和中石油2012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中石化煉油業務虧185億元,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233億元。
中石化半年報還顯示,上半年公司采購原油的費用同比增長13.0%,達到4,588億元。而同期普氏全球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同比僅上漲1.96%,公司外購原油加工量同比增幅也只有2.8%。受煉油虧損加劇拖累,公司上半年經營收益同比下降31.4%,凈利潤下降41.1%。
相關資料顯示,作為亞洲最大的煉油商,中石化自身原油產量卻很少,絕大部分依靠進口以及向國內中石油、中海油兩家采購,目前原油采購成本在該企業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已經超過90%。因此,其煉油事業部的收益將直接受到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
而在2011年,隨著國際平均油價上漲40%,中石化國內煉油毛利同比下降86.5%。其中煉油事業部出現巨虧348億元。
虧損的背后是中國難以愈合的傷痛。海關總署2011年度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全年進口初級產品金額達6043.8億美元,增長39.3%。其中,進口原油的花費就占三成之多,達1966.6447億美元,同比增幅接近900億美元或45.3%。而全年原油進口量為2.5378億噸,同比僅增長1500萬噸或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