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中的食品安全最高等級就是“有機”,毫不夸張地說,有機蔬菜就是高價菜的代名詞。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有機蔬菜遠超大眾消費者的承受能力。而且,由于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肉眼無法識別,很難說多少有機蔬菜是名副其實。
目前有機蔬菜市場發展面臨多重困局,難以普及到尋常百姓家。
叫好不叫座價格是關鍵
生菜、青菜按“棵”賣,土豆、黃瓜論“個”賣,單價是普通蔬菜的3至5倍甚至更高,百姓只能是對著這些“貴族菜”望而興嘆。“有機菜”叫好不叫座,價格是關鍵。“我們也希望能物美價廉,但現實做不到。”山東某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的負責人告訴筆者,有機蔬菜種植收效慢、投入成本高、流通難,因此顯得“沉甸甸”的。
這位負責人給筆者算了一筆賬:首先土地成本是有機蔬菜種植的投資大頭。生產企業拿下土地后,要經過3年土壤改良,才能開始種植有機蔬菜,不像普通蔬菜可即種即賣。而在土壤改良期間的輪種、休耕成本,每年在4000—5000元/畝。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還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不能使用基因工程技術,除草、滅蟲害都全靠人工操作。因此,一斤有機蔬菜的技術投入、人工成本要比普通的無公害蔬菜高2至3倍。
也有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在盤算走直銷店模式,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來降低成本。
走進“百姓家”政府也應“給力”
有人提出,如有機蔬菜能實現規模化發展,連片種植,有利于田間管理,且對種植技術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這樣就能攤薄成本,有機菜就能走向普通市民餐桌。
但專家認為,現在靠擴大規模種植有難度。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有機蔬菜占蔬菜總面積比例只有3%—5%,而我國比例百分之零點幾。由于種植有機蔬菜利潤少投入大,國內生產者大多選擇放棄。從我國國情出發,目前普及有機蔬菜還不現實。
有機蔬菜要走進“尋常百姓家”,一方面,企業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面對成本高、銷售渠道受限,企業應從市場拓展和盈利模式創新破解難題,實現盈利的良性循環。
此外,政府也應加大對有機食品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搭建技術和互動平臺。政府監管部門在強化市場監管、“有機食品”打假的同時,降低檢測、認證和標識等環節的成本,不僅使有機食品的價格降下來,而且讓更多的食品能登上有機食品這趟“班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問題食品流向老百姓餐桌,讓更多老百姓享受有機蔬菜。
來源:上海政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