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12個月里,重慶市豬肉價格與全國一樣,從去年7月的價格高端跌至今年7月的低谷。此次豬肉價格下跌,供大于求仍是主因。而在這一輪價格“怪圈”中,重慶市養殖規模化的趨勢也更加明朗,為未來打破“怪圈”奠定了基礎。
肉價下跌使養殖戶推遲出欄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曾助推cpi上漲的豬肉價格,今年7月環比下降18.7%,直接影響cpi總水平下降0.71個百分點。
7月,本應是豬肉價格平穩的月份。但今年7月,豬肉價格與炎熱天氣形成反差:“冷”。筆者在重慶主城的一些大型超市里看到,豬肉價格比往年低了一大截:每公斤帶皮五花肉約15元,三線肉和前腿精瘦肉均為每公斤23元左右,與去年此時相比,價格低了20%以上。
“這兩年確實有點怪。”云陽縣規模最大的養豬企業中韻牧業副總許可說,去年7月,中韻銷售的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7元;而今年7月,價格跌至每公斤13.6元。
一般每頭生豬在110公斤~120公斤便可出售。墊江縣一位養殖戶說,現在出欄1頭豬,要虧100元左右。還有一些小型養殖場為了“堅持”到價格回暖,生豬出欄時間一再推遲,有的生豬已養至200多公斤。
市場供求關系造成豬價波動
“猛漲之后,必有猛跌”被稱為“豬價怪圈”。是什么造成了這一輪的價格下跌?“還是市場供求關系。”重慶市農委畜牧業發展處負責生豬產業的向品居說。
在供應方面,去年的價格高漲刺激了部分養殖戶的積極性,使存欄量有所增加。筆者在云陽縣、墊江縣、黔江區等地調查時了解到,去年豬肉價格高峰時,養一頭豬可賺600多元。去年底今年初,不少養殖戶都擴大存欄量,或增加了能繁母豬的數量。同時,今年疫病發生較少,生豬存活率較高,使生豬供應量充足。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重慶市生豬存欄量為1718萬頭,出欄量1202萬頭,同比分別增長了3.7%和3.8%,與全國增長趨勢同步。與此同時,出于調節過高豬肉價格的需要,我國豬肉進口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的豬肉供應量。從去年7月起,僅通過上海海關進口的豬肉量已連續8個月成倍增長。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