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肯色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家scottstiles指出,玉米和大豆價格漲至歷史高位可能會改變美國農產品的種植格局: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增加,而棉花的種植面積則減少。
由于種棉的回報較其他農產品低,今年以來美國的棉花種植面積有所減少,預計這一趨勢會持續至2013年。以目前的農產品價格計算,預計2013年美國的棉花種植面積會進一步縮小55-62萬英畝,即較今年的棉花種植面積縮小4%以上。今年以來美國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縮水了14%。
以目前的價格水平,把畝均產量和種植成本(含固定和浮動成本)考慮進去,種植玉米的回報約是184美元/英畝,種植大豆的回報是109美元/英畝,而種植棉花的回報則只有19美元/英畝。
由于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和巴西等國棉花供應充足,今年以來棉價已下跌20-25美分/磅,目前棉價徘徊在70-75美分/磅附近。鑒于全球棉花庫存正處于歷史高位,即使美國棉花減產,也要至少再等一年全球棉價才有可能出現明顯反彈。
據美國農業部8月初發布的數據,全球棉花庫存約6780萬個標準包(1標準包=480磅),同比增加37%。跟棉價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受美國干旱影響,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和玉米期價第一次向上突破17.75美元/蒲式耳、8.40美元/蒲式耳。
今年以來美國中南部(如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和田納西州)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縮小了13%,預計明年會進一步縮小10%。大部分棄種棉花的農田改種玉米,占比約是73%。種植玉米的灌溉需求較大,但適合種植棉花的土壤通常也適合種植玉米。
另外,密西西比三角洲及中南部越來越多農民改種玉米的另一個原因是棉花的防蟲和控草成本上升。據某些農民反映,今年棉田的控草成本超過100美元/英畝,而且美國中南部的玉米通常在8月底前收割完畢,可以避免9-10月的臺風災害。
而對美國東南部地區而言,今年以來棉花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了22%,大部分改種大豆和花生。預計明年美國東南部棉花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小的空間不大,棉農更有可能改種大豆而不是花生,因為近幾個月以來由于種植面積擴張,花生價格跌幅明顯。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