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蔬菜到主糧,從合資到獨資,從常規育種到生物育種,中國種業對外資的政策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據接近農業部的知情人士介紹,在新一輪的種業改革中,中國除了對外商投資糧食、棉花種子產業,延續不允許外商獨資,合資公司也必須由中方控股之外,對外商投資包括蔬菜在內的農作物種子研發、生產等方面的審查也日趨嚴格,對外商投資轉基因生物研發、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生產更是明令禁止。
過去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國際種業巨頭在中國設立了多家獨資或合資的農作物種子企業,在轉基因技術的研發上,也各自都在中國成立了獨立的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受本輪種業改革的限制,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國際種業巨頭已經開始調整策略,通過加大與中方在技術研發、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來參與中國種業改革。
在種業改革籌劃期間,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曾就合資企業研發中心由外資獨立操控改為中外雙方“共同管理”、禁止外商在中國繼續投資轉基因研發等方面,重點征求了孟山都、杜邦先鋒等外資種子企業的意見,外資企業都表示愿意積極支持與配合。
中方控股
中國啟動新一輪的種業改革是在2011年,以當年4月18日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標志,正式拉開了整個種業改革的序幕。2011年8月,農業部又推出新版《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國家發改委在12月也頒布重新修訂后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修改了外商投資種業的內容。
在本輪種業改革之前,中國對外商投資種業的設定較為嚴格,除了蔬菜種子允許外商成立獨資公司之外,對外商投資糧棉油類的種業,都要求是與中方企業聯合投資,且由中方控股。在轉基因農作物技術研發、生產方面,與對中國本土種子企業的要求大體一致,只允許做前期的技術研究,禁止商業化開發、生產。
來源:經濟觀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