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普遍認為,本輪國際糧價高漲的根源在于美國出現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嚴重干旱,而且干旱發生的時機和地點也比較湊巧——美國是全球玉米、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干旱又發生在上述作物的主要生長期。
然而,相關專家指出,這并不是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價格全面飆升的全部原因。
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政策研究所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韓一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全球宏觀經濟表現較為低迷,有色金屬等工業性大宗商品低位徘徊,熱錢缺乏炒作機會。但天生具有逐利性的投機資本時刻在尋找可以進攻的對象。恰逢其時,今年老天爺給它們提供了一個炒作機會,美國等主要出口國的幾十年一遇的嚴重干旱加上usda主導的信息發布,正好給投機資本提供了一個難得炒作機會。
韓一軍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佐證熱錢正在大量涌入農產品(5.45,0.06,1.11%)市場:一是過去兩個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的基金持倉量大幅增長。從過去十年來看,在期貨市場上進行炒作的投機資本已經從最初的150億美元猛增至當前的4500億美元;二是本世紀頭10年,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上80%的參與者是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從2004年起這一比例逐漸發生了逆轉,以致目前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中有85%是投機者。
“2012年國際糧價上漲和資金面的波動密切相關。”中華糧網高級研究員柴寧以玉米為例說,僅從今年6月到8月期間,cftc玉米期貨基金凈多單數量就增加了3倍有余,而在豆類和小麥等糧食品種上有也同樣的表現。
從過去幾次表現看,國際投機基金和美國農業部的配合可用“完美”一詞來形容。有專家介紹,美國農業部借口干旱調低庫存和產量,基金則在國際期貨市場上推波助瀾,農產品期貨價格由此飛漲,待美國農場主等賺的盆滿缽滿之后,美國農業部開始“修正”前期數據,而基金也差不多大功告成、全身而退。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