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珠三角羅非魚加工廠都出現了大量拖欠魚中貨款的情況。這一情況趨于嚴重是在2011年年中羅非價格走低的時候,到2012年初普遍加劇。
到目前為止,聽聞多數魚中被加工廠拖欠的貨款大多在100萬元左右,部分魚中更高。拖欠的時間估計有半年左右,由于拖欠高額貨款不是正常商業行為,可以想象不少羅非魚加工廠正面臨現金流緊張問題。
加工廠深陷高庫存低盈利
羅非魚加工行業涉及三方關系——養殖戶、魚中、加工廠,魚中進行兩次獨立的現金交易或“準現金”交易(即交貨后幾天內基本結清貨款)。所以魚中靠差價獲利,雖然承擔了損耗風險,但由于資金周轉快,盈利能力還不錯。
至于加工廠的資金周轉周期,視乎外貿單證時間,估計是幾個月,如通過銀行貼現,時間則更短一些,但需要支付高昂利息,理論上他們靠高利潤賺錢。養殖戶最悲催,資金周期一般大于養殖周期。
由于加工廠現金量基本與入貨量等值,所以加工廠的收購量直接反映其銷售量,也進一步反映了加工成品的市場供求情況。更重要的是,交易風險不影響第三關聯方。
如此分析,我認為加工廠之所以資金吃緊,有幾種可能性:1.庫存過高,且出現積壓;2.加工廠收款困難;3.盈利能力過低。
加工廠的實際情況可能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會和宏觀因素有間接關系,這些宏觀因素包括:羅非魚制品供過于求,國際市場銷售量和銷售價格走弱(今年中國出口整體走弱),加工廠無法從銀行融資(中國民企今年普遍融資困難)等等。
高庫存可以理解為,加工廠2010年末市場原料緊缺后,對整體生產量產生誤判。積壓可以理解成,對國際市場的誤判,又或者是出口中間商攪局,又或者是歐洲金融危機的波及等不一而足。
資金緊張是內傷暴露
以前羅非魚加工多由臺資壟斷,他們做高端產品,利潤空間大,盈利能力強。但后來國內也陸續參與羅非魚加工行業競爭,主要是以下門檻先后被越來越多的人跨過。
1.國內資金充裕,羅非魚加工的經營模式在2010年左右明顯地被大規模復制;
2.跨國貿易商開始參與貿易活動,加工廠可以輕易參與國際貿易;
3.飼料環節曾經出現大規模賒銷,變相的大量融資進入羅非魚養殖業,且羅非魚養殖業先后被多個地方政府重視,盲目擴產,導致原料隨手可得;
來源:農財寶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