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愿賠錢,也不愿招工。”
來自溫州的李老板這樣講,讓人一時間有點費解。畢竟企業若不接訂單,肯定撐不下去,而要按時完成訂單,需要大量工人。在李老板的算盤中,招工的成本比一些訂單的利潤還要多,因為不能對未來的經濟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他不敢冒險。不招工,一些新的訂單自然沒辦法接,李老板現下能做的就是盡量維持住一些大的老客戶。
與從事制鞋業的李老板不同,以服裝出口為主的王老板在大幅裁員的同時把訂單轉向孟加拉,他幾年前買下的辦公大廈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用于出租,“比養員工合算”。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老板們的賬本中,員工都是重要“賬目”。“根本就不是什么民工荒,你看吧,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大家就會發現,農民工將再次面臨找不到工作,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王先生作出這樣的判斷。
變異的訂單
李老板的制鞋工廠目前有工人1000人左右,去年裁掉了一部分,大概200人。
“現在一個最普通工人的工資也要3000元左右了。”他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歐洲的訂單就開始變差,歐洲市場對溫州的影響又尤其嚴重。”
“最近稍微好一些,但新增的訂單多為季節性訂單,衣服鞋子這些商品補庫存的因素很大。”李老板分析。
突然增加的訂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歐美市場的季節性訂單,另外是海外市場的補單,“這些訂單數量跟過去比量都不大,但要求交貨的貨期都比較急。”
眼下,經濟不景氣,客戶訂單減少,小額化趨勢日益明顯。在李老板的工廠,以前接到一個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訂單,企業可以安安心心做上一年才交貨,只要招工旺季時開足馬力,淡季招不到工也不必發愁,可現在不一樣,客戶把一個大訂單“分解”成幾個小訂單派給工廠,有時一兩個月就必須交貨,周期短、要求高。“要知道,按時交貨比成本消耗更重要,萬一招不到工,這對企業將是致命的。”李老板說。
來源:經濟觀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