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國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0%,再次回到“2”時代。一些跡象表明,未來物價上漲壓力開始顯現。預計今年三四季度cpi同比漲幅會在2.5%左右,明年一季度或重返3%。
未來cpi上揚動力主要來自食品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上漲又緣于生產與物流成本顯著增加。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俄羅斯等地遭遇嚴重干旱,受投機資本推波助瀾,全球玉米、大豆、豆粕等價格飆升。6月以來芝加哥期貨市場玉米價格漲幅達到5成左右,大豆漲幅也超過30%,由此推高了國內商品糧油銷售成本、飼料生產成本、肉禽蛋奶的生產成本,以及與之相關的幾乎所有下游行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正常情況下,增加較多的生產與物流成本,必須向其銷售價格傳導,否則將因為比較效益下降,甚至無利可圖而損害相關商品生產與流通,導致供求關系失衡。
初步測算,僅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上漲一項,就可以導致生豬飼料成本上漲10%以上。如果再考慮到玉米、小麥漲價,飼料成本將會更高。
一般而言,生產與物流成本增加對食品價格上漲的傳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預期傳導階段與實質傳導階段。所謂預期傳導,是指生產者與貿易商普遍認為成本上漲,所生產和經營的食品價格一定會上漲,進而引發提前漲價行為,漲價沖動產生于心理預期。實質性傳導階段,主要是因為較高價格的原材料、飼料、物流費用,已經進入生產和流通成本,迫使生產經營者提高銷售價格,這種漲價行為基于實質性的成本壓力。
目前國內食品價格上漲還處于成本預期傳導階段,實質性傳導還只是在少數生產周期性較短的食品領域發生,譬如一段時期以來的雞蛋價格上漲。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飼料價格上漲開始,3個月到6個月之間,生產周期較長的各種肉類、奶類及下游制品也將會陸續進入實質性傳導階段。即使一些行業生產過剩,依然改變不了該傳導趨勢,至多是傳導程度被相應弱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