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洪湖市針對鱖魚市場一直看好的特點,轉換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鱖魚養殖技術,把鱖魚養殖作為水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品種來推廣。據了解,全市鱖魚養殖面積達48.2萬畝(其中蟹池套養41.6萬畝,“四大家魚”池套養5.5萬畝),占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的41.3%,年均為市場提供優質鱖魚8100噸以上,僅一條鱖魚每年為洪湖漁民帶來近5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主要措施是:
一、轉換思路調結構,把鱖魚養殖當主業來抓。洪湖市現有水產養殖面積116.6萬畝,其養殖規模、水產品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縣(市)淡水水產第一,但養殖效益遠遠低于沿海一些先進縣(市),尤其是池塘養殖發展到現在,“四大家魚”產量基本達到極限。隨著水產養殖對飼料的不斷依賴,漁藥、漁飼料價格不斷攀升,常規魚產量空前提高,而效益卻歷史性地創低。鱖魚作為本土經濟魚類,以其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刺少肉多、味道鮮美,成為當今市場“寵兒”的地位而備受消費者青睞。針對現狀,洪湖市水產局黨委一班人集思廣益,冷靜分析,把推廣鱖魚養殖作為洪湖水產從水產大市向水產強市跨越邁出的第一步,一方面組團赴廣東等地學習鱖魚養殖技術,與沿海一些配套先進的養殖企業就鱖魚種、餌料魚等簽訂產銷合作協議,另一方面采取算效益帳、講養殖技術,發動本地養殖企業、漁民大膽嘗試,新灘鎮東湖村六組漁民曹時平,率先專養鱖魚12 畝,年收入26萬元;大沙湖管理區宋家溝辦事處三隊養殖戶趙小云,在養殖的100畝“四大家魚”池中套養鱖魚5600尾,收鱖魚6200斤,增收12.5 萬元等。水產部門及時組織專班,實地總結,并召集全市100多個水產科技示范戶現場觀摩,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影響很大。通過幾年的推廣,鱖魚養殖已成為洪湖水產養殖的主導品種。據摸底,全市鱖魚養殖面積48.2萬畝,年產值突破5億元,且效益一年好過一年。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