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種食品安全違法信息不絕于耳。每到此刻,人們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會突然出現這么多的食品安全問題?
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水平與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轉型時期,也處于從保障食品供應轉向保障食品安全的進程中。這個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往往多發易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食品產業小、散、亂突出。我國是食品生產消費大國,食品生產經營者有1000多萬戶。但產業素質總體較低,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作坊式小企業,還有2億多農產品種植養殖戶。如生豬養殖,美國養豬戶數為7萬,而我國有6700萬。生產經營者規模小、數量多、分布散,不僅自身安全管理意識和能力較弱,也給監管帶來很大困難。
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與其他行業相比,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據統計,我國從事農產品生產的3.4億人中,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者約占40%;食品工業和餐飲行業1600萬從業人員中,85%以上是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進城務工人員。從業人員缺乏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加大了違法違規的概率。
違法犯罪成本過低。“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逐利而往、知法犯法。如對不法企業的經濟處罰,2011年以前上限為“貨值金額十倍以下”或“十萬元以下”罰款。2010年查處一起案件時,違法企業總經理叫囂:“最多判我三年就出來了。”同年另一起“窩案”中,有超過20%的涉案人員屬于再犯。
監管存在薄弱環節。與食品安全嚴峻形勢相比,監管執法存在“短板”。如多頭管理體制,容易產生“人人都管事、事事無人管”的監管盲區。監管人手不夠,執法裝備匱乏,“眼觀目測”難以發現安全隱患。安全標準、檢驗檢測、風險監測等技術體系還不完善,很難實現事前防范、科學管理。另外,有的執法人員法制觀念淡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
■鏈接
百姓心聲
●“食”字下面是“良”字,人無良心不為食,食品生產必須是個良心活。
●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天良喪盡,國家應該實行嚴刑峻法,使其傾家蕩產,真正讓不法分子不敢犯法、犯不起法。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