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走進北京延慶張山營鎮葡萄種植專業村前廟村,整齊的葡萄架上掛滿了琳瑯滿目的葡萄。果農們陸續給葡萄脫下厚厚的紙袋,讓它們享受幾天日光浴,等待著色、上糖分。在王秀雨家的葡萄園里,卻有著另一番景象,妻子王秀梅前腳剛給葡萄脫下紙袋,丈夫王秀雨就又給葡萄穿上了塑料袋,這是為什么呢?
走進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是王秀雨通過多年實驗發明的一種“葡萄二次套袋技術”。為了預防和減輕果實病害、防止果實被曬傷、并防鳥防雹,近幾年,在我國山東、陜西、浙江、江蘇等大部分地區,葡萄套袋技術已經得到了普及。果農們會在葡萄果實成型后,套上專用的紙袋,待葡萄成熟前取下紙袋,讓葡萄充分沐浴光照,使其著色、增甜。
紙袋一摘,葡萄越來越好吃,就會引來附近的喜鵲、烏鴉和一些小鳥啄食葡萄,當了10余年的果農,王秀雨深受其害,最慘的時候五分之一都給鳥吃了。放炮仗、扎草人、掛彩旗、掛光盤各種方法輪番上陣,可只管用一陣子就都失效了。
2011年,王秀雨開始嘗試給葡萄二次套袋,可是選擇什么材質呢?黑色塑料袋、商場用的包裝袋和專門定做的透明袋他都搬到自家院子里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透明塑料袋效果最佳,不會影響到著光,而且果實顏色、口味反而更好了。今年王秀雨在自家20畝葡萄園里都使用了葡萄二次套袋技術。
“俺給葡萄二次套袋已經10天了,一粒葡萄都沒被鳥啄過,下雨也不怕葡萄裂口了,還防止了被外界污染嘞!”,王秀雨對這次的實驗成果很是滿意。
那為什么不直接套塑料袋呢?聽到記者這么問,王秀雨笑了:“長期暴露在光照下的葡萄就不會像咱們種的葡萄這么好看啦!它們都是黑色的或者黑紫的,光照太強還會給燒傷呢!”
除了研究了這項技術,記者在王秀雨的果園里還看到了很多從沒見過的東西,由打眼機改良成的開溝機、八把菜刀焊成的葡萄除草機、造型奇特的夯地機等很多小型農機令人眼花繚亂。“這算啥!俺們村還有人用舊自行車改造鋤地機,組裝施肥機呢!”王秀雨一臉自豪的說。作為葡萄種植專業村,前廟村100余戶,家家種葡萄。在村里像王秀雨一樣的果農還有很多,他們參加中專班、田間學校,喜歡互聯網還會在網上和全國知名專家交流管理技術,科學種植使他們種出了六塊全國金獎,開辟出了一條寬闊的致富之路。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