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烹飪協會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表明:餐飲企業月倒閉率高達15%,整個餐飲行業增速陷入2000年以來除2003年非典時期的最低谷。
中國的餐飲業是一個充滿競爭的行業。我一直以為這個行業有很多特點值得其他行業學習,也值得政府部門認真研究總結其中的成敗得失。
今天三十幾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吃飯難曾經是中國的一大難。這個吃飯難,不僅僅是說人們糧食不夠吃的,而是特指有錢有糧票到街頭飯館吃飯還要排長隊。于是乎,中國出現一大奇觀,一方面是人們失業,缺少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卻是有一堆難題:吃飯難、入托兒所幼兒園難、上學難、看病難、乘車難……當時的百姓生活,真可謂處處難。我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新華社專門發過連續報道,為解決新長征路上的吃飯難問題鼓與呼。那時候,還沒有改革開放,叫“新長征”。到了改革開放,吃飯難問題解決了。如今,任何人哪怕走到中國的窮鄉僻壤,也不用為吃飯難發愁。
現在食客不發愁找不到吃飯的地方,而是飯館發愁找不到食客。一位餐飲老板說,飯館開得多了,食客分流了,每家都有點客人,但又不夠多,挺不住的就關門倒閉了。每月倒閉15%,放在全國,一定是成千上萬家餐館倒閉。但似乎餐飲業也無人站出來要求振興,要求出臺好政策,也未見有哪級領導去這個行業搞調研。為什么呢?大家可能有一個共識:你干不了就關門,自然有人接著干。同時,經過市場淘汰,剩下的可能活得更好,活得更結實。凡是沒有市場淘汰的行業,總體上說,這個行業準有問題。服裝行業有市場淘汰,問題就不太大,至少不存在穿衣難的問題。托兒所、幼兒園、醫院、出租車等等行業沒有市場淘汰,結果居然改革開放搞了30多年,連入托(園)難、看病難、打車難還沒解決呢,你說糟糕不糟糕。難道說這些難比吃飯難、穿衣難還難解決?人家發愁開了飯館沒人吃飯、生產了服裝沒人穿,托兒所、幼兒園、出租車等行業卻發愁來的人多了,這是怎么回事?
來源:北京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