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內舉行沒問題。”
9月13日,商務部門一位人士,談起已經推后的全國流通工作會議時說。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初稱,全國流通工作會議將在兩會后召開。到了6月2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表會上指出,“現在時機已經基本成熟,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不會太久就將召開。”
不過,隨著9月過半,一直延遲的流通會議在前三季度舉行的可能性減小。商務系統的一位人士指出,可能要放在第四季度舉行了。導致延遲的原因比較復雜,部門協調難是其中一個原因。
在9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未透露上述會議何時舉行。
但他也指出,中國農產品流通的成本一般為20%-25%,比國外最多7%的比例要高。目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成本仍在上升,根本解決要靠大力發展農產品集約化、規?;a,同時推進標準化等來解決,特別是要引導大型連鎖零售企業提供資金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
否則,像農貿市場很多不是公益性的,這部分有租金和管理人員,加上農民賣菜的生活成本,這都會推動“流通成本逐漸增加”。
中國要建立公益性農貿市場,也要通過立法,建立農產品價格風險調節基金等方面給以支持,特別是提供金融優惠政策,解決升級改造資金問題。“建議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貸款利率和期限都給予優惠條件。”他在9月10日舉行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農產品流通專家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說。
流通工作會議或再延遲
8月3日,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即流通領域的“39號文”發布,提出了20個方面的措施,預備要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體系,流通產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有參與研討39號文件落實的專家認為,很多具體的細則政策還沒落實,這可能也是流通工作會議延遲的原因。
如第十四條“減輕流通產業稅收負擔”,其中提出“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有條件的鮮活農產品”。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