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岸農業受到海外產品競爭壓力大,當務之急是要高度提升兩岸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技術,因應市場變動時能夠迅速做出正確的產品結構調整,確保產品市場經濟效益。”
在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海峽兩岸現代設施農業與園藝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名譽教授李順成,就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做如上建議。
“海峽兩岸現代設施農業與園藝產業”發展研討會近日在河北石家莊市舉行,兩岸1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與“經濟結構調整”等議題探索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共榮之道。
農業合作 保障兩岸農民最大利益
兩岸農業合作是兩岸合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兩岸農業合作的基礎和最終目的是優勢互補、精誠合作、共同受益。”李順成對記者表示,兩岸農業皆以小農經營形態為主,本來就處于經營效率低、而產銷成本卻偏高的不利地位。如果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兩岸農業都必須積極構建和不斷完善創新體系,通過農業技術進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資源一體化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兩岸農民的利益,“在這方面,兩岸各有優勢與特點,并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李順成表示。
據了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臺灣方面十分注重農業科技,特別是科技產業化的作用,形成了農、科、教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此外,農業科研推廣應用工作在島內也受到重視,當局通過各類試驗所、試驗場和改良場進行科研成果推廣。
“臺灣不僅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強,農產品深加工技術也比較成熟。”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蔣和平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與臺灣相比,大陸農業科技優勢則表現在科研體系規模大、農業科技隊伍強、農業科技成果優勢明顯等方面。
共繪“中華農業共同體”藍圖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