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發生在浙江網箱養殖第一鎮———浙江奉化市莼湖鎮的清退養殖網箱為大海“減負”行動,迄今令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陳俊華教授記憶猶新,“由于養殖網箱密度過高,每年要投喂大量魚飼料,導致大量排泄物沉入大海,造成水質不斷惡化,富營養化不斷加劇,從而引發赤潮。”在本屆海洽會期間,他不無憂慮地說。
作為積極推進外海深水養殖的學者之一,陳俊華迫切希望寧波的海水網箱養殖能早日邁向“深水時代”,其領頭研發的深水抗風浪智能網箱養殖系統在海洽會上也高調亮相。
傳統網箱養殖弊端凸顯
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就在上月12日,臺風“海葵”過后,象山港浙江船廠鄰近海域海水突然“變色”,土黃色海水變成紅褐色。
象山港海洋環境監測站發現,赤潮面積已達170平方公里。兩天后,赤潮擴大至整個象山港海域,面積達約390平方公里,水體呈現深褐色。
象山港的奉化漁業推廣站副站長董任彭說,近兩年,象山港海域養殖面積增加、附近生活和工業用水排放也比過去增加,加上這次“海葵”帶來的大量富營養物質,最終導致了這次罕見的大面積赤潮發生。
其實,早在10年前,《象山港水域養殖生態與主要魚類養殖容量研究及評價》課題組在結束了兩年的海洋調查和研究后就認為,寧波象山港養魚網箱超標嚴重導致該海域赤潮頻發。
課題組曾在一個進行了4年的網箱養殖海區進行取樣,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海底竟是1米多厚又黑又臭的淤泥,而在沒被污染之前,海底應該是黃色的海泥。
“養殖海區水體的富營養指數已達正常值的10倍,海底污染產生的有毒物質是非養殖區的20倍。”當年參加調研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寧修仁教授稱。
據記者了解,象山港的養魚網箱容量最多可達4萬只,但現在象山港養魚網箱已達六七萬只。而號稱“浙江省網箱養殖第一鎮”的奉化市莼湖鎮,6平方公里海域內有3萬多只養殖網箱,每年要投喂3到4萬噸冰凍魚飼料。
“象山港目前的網箱養殖數量只能減少,不能增加。”寧修仁教授說。
網箱養殖開始“涉深水”
新系統既抗風浪又能智能投喂
“要解決赤潮問題,必須讓網箱養殖從港灣向開放性海域發展,將深水網箱植入藍色的海域里。”陳俊華說。
來源:寧波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