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站在今天,回望五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經歷了怎樣難忘的瞬間?連日來,本報派出多名記者,體驗最真實的群眾情感,了解最樸實的群眾心聲。從今天起,推出“喜迎十八大,百姓說變化”專欄,用個人的鮮活感受反映社會進步,用群眾身邊事例展示發展成就,以實際行動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現在超市內的農副產品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昨日,55歲的退休職工吳曉燕一邊挑選冬莧菜,一邊感慨餐桌的豐富。她說,擱以前,普通百姓秋天要吃上這么鮮嫩的冬莧菜,簡直是做夢。
吳曉燕家住長沙市馬王堆新橋小區,兒子兒媳事業繁忙,小孫子剛剛滿三歲,一家五口吃什么、怎么才營養她可是有研究的。超市是她每日必逛的地方。石門的蘿卜、益陽的涼薯、岳陽的大白菜、包菜以及湖北長陽等地的反季節菜紛紛登陸長沙。在超市蔬菜攤位前,吳曉燕擠進人群,挑選了三棵“娃娃菜”。“娃娃菜”在幾年前接近肉價錢,她很少舍得買。如今,超市里的“娃娃菜”蔬菜貼上了“特價”標簽,好吃又劃算。
買了菜,再買肉,一塊豬肉遞過去,營業員割肉、上秤、稱重,電子秤吐出一張小票,小票上除了顯示有豬肉的品種、價格之外,還有一長串10位數字的追溯碼。吳曉燕將買肉小票往電子查詢機一照,與這塊豬肉相關的養殖場、屠宰場、屠宰時間、檢疫時間等信息,立即顯示出來。“價格雖貴點,但吃著放心。”吳曉燕說,這一招可是從《長沙晚報》上學到的。
小小“菜籃子”,不僅關系著百姓生活,還關系著市民的“錢袋子”。自從2011年下半年長沙啟動農超對接后,蔬菜基地上的新鮮蔬菜當天就能從菜園子放到居民的菜籃子,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2%左右。居民吃到的不僅是新鮮菜、放心菜,而且是低價菜,吳曉燕感嘆:“平價讓菜籃子越拎越輕便。”
此外,長沙推行農產品直銷工程,采取由農產品配送公司運作的方式,同時建設配送中心,在長沙城區符合條件的社區開設若干直銷網點。初步預計到今年底,全市直銷店將達到50個,覆蓋50萬以上人口。到時,市民買菜將更加實惠。
長沙日均消費蔬菜160萬公斤
據測算,長沙市蔬菜年消費量為58.4萬噸,日均160萬公斤。五年來,長沙市為了確保市民菜籃子安全,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和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監管體系日益完善。2011年,長沙市蔬菜播種面積198.15萬畝,總產量45.57億公斤,實現總產值54.68億元。截至目前,長沙已建立了達12.5萬畝的標準化專業蔬菜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的蔬菜產品分別達144個、18個和46個。去年,本市蔬菜質量安全進行了4次“國檢”和4次“省檢”,平均合格率分別為94.4%和96%。
來源:星辰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