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儲糧總公司2012年年中工作座談會在長春召開,會議中披露出了中儲糧上半年的經營業績,而在未來公司發展中,強調了直屬庫向糧食收購、保管等政策性角色回歸,而經營性業務增加了物流和食品的拓展。顯然,中儲糧未來在糧食調控與產業鏈延伸上要加大前進的步伐,一個全產業鏈帝國已經呼之欲出。
然而,中儲糧作為一個政策型央企大力拓展經營性業務,其角色定位愈加模糊,為外界詬病。即使正在進行中的董事會制度改革,對此也沒有明晰的說法。
“目前董事會已經任命的人選都已經公布,其他的還要等待國資委的消息。”在開完年中座談會后不久,中儲糧有關部門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改制初探
在成立12年后,中儲糧開始試圖引入分權制衡,將現行的總經理“一把手負責制”改為董事會負責制被認為是“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但這次管理體制改革是否會涉及“政策性”和“經營性”業務分離,迄今為止記者并未從中儲糧得到明確答復。
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改革與中儲糧內部貪腐案頻發有關。
“中儲糧是由國家國資委和中紀委監管的,地方國資委并無監管資格。此外,中儲糧內部缺乏內省機制。”國家發改委一位農業經濟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國家糧食局只是在業務上對中儲糧進行指導,但兩個機構都是副部級,應屬平級單位。“盡管糧食收儲定價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和中儲糧等一起制定,在糧食收儲定價上,中儲糧有很大的話語權,這是因為其他機構都不像中儲糧這么懂市場。”中儲糧內部一位人士說。
此外,中儲糧部分經營性業務都由分公司、子公司和直屬庫、代儲企業實際操作。決策權和執行權集于一身,內部權力缺少制衡,加之糧食政策性收購職能背后的監管缺失,導致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和直屬庫屢曝大案。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