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農村建設正在進入由示范到普遍推廣階段。新農村建設有三個鮮明特點:農民向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偏差。具體來講,就是糧食產業邊緣化的傾向比較明顯。
農民向社區集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的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本來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在實際進行中,或多或少對糧食生產產生了“遞減”效應。直接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減少。
新型農村社區的農戶過去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在集中居住之后,直接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與此同時,對糧食消費的絕對量增加。農民進入新型農村社區后,對肉禽蛋奶等食品的需求也將增加。這些產品需要以糧食及其副產品為主要原料進行轉化,無疑要加大糧食的消費量。
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本來是糧食生產大發展的好時機,可是,“比較”效應很難使糧食在農作物生產中列入優先發展的位次。
糧食比較效益偏低。即使國家連續提高主產區重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種植糧食仍然比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收入要低不少。在我國中南部糧食主產區,即使是高產區,如夏季收獲小麥,秋季收獲稻谷,依據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中等,每斤)1.02元、中晚秈稻1.25元計算,1畝地1年的純收入僅在1000元,不及一般經濟作物收益的1/3。在這樣的情形下,生產者自然對種植糧食越來越缺乏興趣。
規模經營成本“疊加”,糧食生產難以為繼。土地流轉者既要支付農民耕地的流轉費用,又要獲取適當利潤,成本的“疊加”使他們不得不追求生產高產高效的農作物。
產業向園區集中,對糧食加工業產生“擠出”效應。近幾年,農產品加工發展勢頭良好,由于利潤微薄,糧食加工業有被“擠出”的危險。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