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農產品價值的提升有很大空間,瞄準國內市場對高品質、多元化商品的需求,可以給農業帶來很大的商機。
“中國的大米1噸賣多少錢?折合美金也就在平均二三百美金,同樣的大米在日本可以賣到兩三千美金。”穆彥魁說,必須承認,后者生產的過程中確實比我們付出的成本要高,他們的生產環節控制嚴格,大米口感好又安全,當然價格賣得就高。
穆彥魁認為,中國農產品下一步重大的機遇就是要瞄準國內需求:現在中國的富裕階層規模已經比較龐大,如果中國的企業能真正生產出營養高、口感好又安全的大米,富裕階層是絕對消費得起的,只是這種市場需要靠大企業、大集團去創造和培育。
“80%的產品可以是大眾化的產品,但另外20%可以通過做品牌農產品,提升附加值,而這20%的提升對中國農業的拉動作用將是巨大的。”穆彥魁表示,針對中國20%的富裕階層,把他們吃的東西打造成名牌產品,對其消費能力不會構成絲毫影響。
因此,從農業發展的機遇來講,瞄準國內市場需求可以給農業生產者帶來很大的商機。企業應該去創造高品質、多元化、有賣點的商品。
穆彥魁認為,這不僅能使農產品的品質得到極大的提升,這些優質農產品通過品牌溢價又可以反饋給農民,還能滿足城市的高檔需求。
當然,打造名牌產品這不是一句空話。不是單憑打廣告就能打出來的,需要實現產業鏈的全控制。從品種選育到種植環節,再到加工運輸,最后送到消費者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日本的大米送進超市,新鮮度大概只保持在十幾天,因為這是最佳的口感狀態。我們國內的要求是能儲存半年乃至1年,壞是壞不了,但口感就差了。”穆彥魁說,這其中的差別就在于冷鏈配送等多個過程,整個環節的成本或許會翻番,但前者就是我們未來品牌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