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產業,歷來是南昌乃至江西的優勢農業項目。一直以來,因為生態環境良好,豬肉品質上乘,南昌生豬廣受市場青睞。與從玉菜業行銷東南亞國際市場一樣,國鴻生豬供港同樣樹起了南昌生豬的品牌標桿。
但另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雖然廣受市場追捧,可南昌的生豬產業卻始終在低端檔次徘徊,既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暢銷產品,也沒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大眾品牌。究其原因,南昌生豬產業的全部優勢都集中在了繁養上,而在精深加工領域卻是一片空白!
這個空白,成了制約南昌生豬產業發展的最大一塊短板。
3縣5年登紅榜,盛名之下有尷尬
南昌山清水秀,自然資源豐富,有著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生豬在內的畜牧業一直在全國有著很好的口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市場份額。市農業局統計顯示,2011年,南昌市生豬存欄214.8萬頭、出欄337.35萬頭,全年肉類總產35.15萬噸,均實現同比增長。自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里,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均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盛名之下,欠缺明顯。南昌生豬產業在量上不斷突破的同時,在檔次的提升上卻裹足不前。重繁養、輕加工,是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畜牧業生產一直被定位為“以生產鮮活商品為主的經濟部門”,規劃畜牧業發展時,往往只考慮產前、產中,卻很少考慮產后,而且只重視種、病、料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過度強調養殖規模、存欄數量、出欄產量,使畜產品加工這一重要環節被弱化成了畜牧業的“副”業。受其影響,科研支撐的缺乏導致畜產品加工工藝及硬件落后,進而使得畜產品加工精深程度不夠、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而當前主導生豬屠宰加工市場的各肉聯廠,設備落后、工藝簡單、產品低級,除了白條肉、冷凍肉,再無其他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
如此種種,最終釀成了南昌畜產品數量增長表象繁榮,而實則銷售困難、效益低下的局面。
辛勤勞作收益薄,如何不再做“織女”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