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車子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顛簸而上,我們來到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石雞壩鄉沙渠村的冬棗建設基地,這里海拔1500多米,站在山頂上,腳下曾經的撂荒地被層層疊疊的梯田替代,從山腳一直鋪到山尖,一株株冬棗樹生機勃勃。
冬棗果大核小汁多,肉質細嫩酥脆,是無刺棗樹的一個晚熟鮮食優良品種。位于沙渠村的葉樹坪土層厚,光照充足,又有水源,具有冬棗生長的良好條件。
去年初夏,經文縣水保局及鄉村兩級討論表決同意,決定將葉樹坪300畝撂荒地采用土地流轉承包的方式,承包給沙渠村村民郭根煥等11戶人經營,成立了“文縣富民冬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由承包者負責實施基地后續投資、建設、管理和營銷。
萬事開頭難。建設伊始,村支書郭根煥帶領10戶農民,每戶投資2萬元,共籌措22萬元,作為興建果園的啟動資金。從去年6月開始,整整干了4個多月,移動土石20多萬立方米,硬是把300畝撂荒地修建成高標準水平梯田,還修筑地埂1.8萬米。
人們常常把一個村的好支書稱之為“領頭雁”。在建設之初,郭根煥帶領大家外出考察,請教專家,在葉樹坪上建冬棗示范園,成立了文縣富民冬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專家當合作社技術顧問,并組織引進了2.2萬株山東沾化冬棗樹苗,帶領大家采用鋪地膜栽植的辦法栽植冬棗樹,每株樹都澆足定根水,施足底肥,短短三四天時間,就定植了2.2萬株冬棗樹。
作為配套設施建設,這里還修建了2個容積35立方米的蓄水池。3間看管房、規模養豬場及養雞場也正在修建之中。
雖已是初秋時節,但仍然烈日當頭,記者看到,管護的村民一刻也沒閑著。因為要晝夜管護,11戶村民便采取了輪流值班的形式,晚上就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正在這里管理的村民熱情地算賬說,300畝冬棗園三年掛果,五年進入盛果期,平均畝收入可達3—5萬元,總收入可達1000萬元左右,不僅冬棗專業合作社的股東增收,而且還能帶動全村農民在果園務工增收。
記者了解到,沙渠村地處滑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泥石流災害頻發,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九寨溝旅游線暢通造成嚴重危害,而隨著基地建設基本口糧田和營造林果園,平整土地,恢復生態,疏導有害徑流,將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災害發生。
說起未來的打算,鄉長杜雪生信心十足,他說,通過示范帶動,該基地最終將建成千畝特色經濟林果園,經濟效益前景廣闊,不僅為當地農民增收和石雞壩鄉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將成為全縣特色產業開發的一張名片。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