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大面積秋收正在進行,意味著秋糧播種的時間不遠了。時值決定小麥生產的關鍵時期,農民特別關注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究竟什么價格才能調動農民繼續發展小麥生產的積極性呢?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生產收益要高于上年同期
小麥生產收益偏低,是近年來出現的非正?,F象。眾所周知,在主要糧食作物中,小麥的生產周期長,從種到收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而種植收益可以說是最低的。占我國小麥產量四分之一的河南省近三年的收益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據河南省農村調查隊連續三年對200戶種植小麥的農戶調查,2010、2011、2012年畝平均收益分別為266.1元、262.3元、314元。雖然2012年收益有所增加,但糧農因糧價提高所得收益的45%被增加的生產成本所抵消。。三年小麥畝平均收益280.8元,僅相當于2012年全國農民工月平均打工收入2049元的13.7%。如此低廉的收入,怎么能夠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因此,不較大幅度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就無法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種植小麥收益不能低于玉米
近幾年來,玉米市場價格持續高于小麥市場價格。這種現象帶來的問題不可忽視:成本低、價格好,玉米面積增小麥面積減;小麥替代玉米,加大小麥消費量;自然災害和生物燃料導致國際市場玉米緊缺,加大我國玉米進口成本,進一步加大小麥產銷矛盾??s小小麥收益與稻谷收益的差距
保持小麥與稻谷收益的合理比價關系,是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以今年為例,種植一畝稻谷的收益是種植小麥收益的三倍多。在此情況下,有些地方的農民出現了只種植一季糧食的現象,就是夏季不種植包括小麥在內的糧食作物,只在秋季種植一季稻谷。因此,只有較大幅度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才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
綜合考慮生產成本、糧食比價、農民生產收益,筆者認為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應在2012年基礎上提高12%——15%。(龔錫強)
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