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三年時間,就能收回成本
在溫室大棚里,蔬菜長勢喜人,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在牟平區水道鎮山前村,許多農民因為經營蔬菜大棚富裕起來,他們現在每年的收入比沒種大棚之前翻了一番,再加上政府的扶持,現在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拎著行李回到家鄉種起了蔬菜大棚。現在山前村蔬菜種植和家禽養殖形成了有機的鏈條,村民的日子可以說越過越紅火。9月20日,記者走進了山前村一位普通農民孫志海家的蔬菜大棚,聽聽這個地道的莊稼漢從苦到甜一路走來的故事,以及他與蔬菜大棚的不解之緣。
9月20日,記者來到牟平區水道鎮山前村,遠遠就望見村頭果園中蓋起的成排的蔬菜大棚,在蔬菜大棚的隊列中,排頭的那座便是孫志海的“蔬菜營地”。在大棚旁邊,記者見到了孫志海。
看到有人來參觀,57歲的孫志海趕忙放下手中用來給西紅柿打叉的鉗子迎了出來。記者走進大棚看到,滿棚的西紅柿已經坐果了,有的一根枝梢上掛著四五個小果子,看上去沉甸甸的,煞是喜人。在一棵長勢旺盛的植株上,記者仔細數了一下,全株一共掛了23個西紅柿 ,其中,底層的一些果實已經熟透,可以采摘。
現在市場上的西紅柿已經賣到了2元錢一斤,如果把全棚近3萬斤西紅柿賣完,孫志海就可以把五六萬元塞進腰包。孫志海介紹說,按照往年的經驗,每年春節前后和剛入秋的時候蔬菜市場的行情都特別好,西紅柿的批發價最高可達3元錢一斤,一棚西紅柿每年能收兩季,只要三年,就基本能收回大棚建設的成本了。
孫志海說,前莊村現在共有11個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占地近2畝,全村大棚每年出產的西紅柿 、茭瓜等近20萬斤。
坎坷
曾經吃盡苦頭,心血付之東流
雖然現在孫志海通過種植蔬菜大棚得到了實惠,但是他十幾年前第一次嘗試種植大棚時卻吃盡了苦頭。當時一心想著發家致富的孫志海單兵上陣,在村里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由于缺乏經驗再加上設施簡陋,原來的舊大棚一度給孫志海帶來了不小的損失,遭遇挫折的他甚至再也不想碰大棚種植這個“雷區”。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