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大片綠油油的菜田前,廣東清遠農民李日繁隨手摘下一根豆角,折了幾折便往嘴里送。他指著地里的蔬菜瓜果說,“這些都要銷往香港,質量、安全都沒得說,可以直接生吃”。
能為香港同胞提供健康、綠色的農產品讓李日繁十分自豪。不過,更令這位年逾半百的農民開心的是,過去一年里,他參與供港蔬菜種植獲得了近4萬元人民幣的利潤,讓他脫去了戴在頭上多年的“貧困帽”。就在一年多以前,李日繁還是當地政府登記在冊的經濟困難戶。
李日繁所在的清遠市英紅鎮錦田村地處廣東北部山區,全村不足1800人,長期以來超過三成的村民生活在標準貧困線以下,被認定為“廣東省級貧困村”。中新社記者近日探訪錦田村獲悉,自去年建立村級供港蔬菜基地后,村民們的經濟情況開始有了改善。
在錦田村,像李日繁這樣因供港蔬菜種植而脫貧的農戶還有300多家,去年平均每戶增收約3萬元人民幣。中共清遠市英紅鎮黨委副書記王柯孺表示,目前錦田供港蔬菜基地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去年以來,基地日均售出供港蔬菜瓜果近10噸,高峰季節一日可達20多噸。
“每天早上七八點的時候,村民們擔著自家田地的蔬菜瓜果來這里過秤,有的騎摩托車,場面很熱鬧,這在以前是見不到的。”在錦田供港蔬菜基地收購中心,一名中年村官如是說。據介紹,廣東東莞一家資質較好的公司每天都會到基地收購蔬菜。村民們與該公司簽署了長期合作合同,平常菜價按質量分等定級;同時設定保底價,村民沒有種菜滯銷的后顧之憂。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收購中心,錦田供港蔬菜基地還配套了辦公樓、儲藏冷庫、肥料倉庫等設施,與大規模農場相比,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廣東東莞公司為村民種植供港蔬菜提供供、產、銷“一條龍”服務,除了負責收購,還發放優質平價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并派遣技術員長期駐村指導。
來源:廣東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